卢子专栏:《北方文物杂谈系列之二:玉猪龙不是龙》
玉猪龙不是龙
北方文物系列杂谈之二
图/文:卢子
龙,是来自远古的图腾,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,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代名词。然而,龙是否真有其物,作为图腾崇拜它起源于何时何地,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没有统一认知,下面我将尝试使用考古学发现的已知物进行推测。
8000—9000年前这一时期考古文物几乎均为玉玦、玉璧等素器,偶可见软料类人面,如兴隆洼文化巴林石嵌蚌人面,不见龙的踪影。
回到7000年前,我们仿佛发现了龙的踪影。首先我们看一件重要证物(图1),这件蚌器去年刚刚考古挖掘出土,当时赤峰当地的文博人员与新闻都说彩陶坡出来了龙,算是赚足了噱头。然而,这件蚌器真的是龙吗?仔细观察这件文物,有清晰的网格纹,是赵宝沟文化特有的纹饰。对比同时期同类型蚌器及玉器(图2、3),不难看出,同时期的老虎形象都有着一条粗粗的大尾巴,可能是古人在与虎搏斗过程中感受到的老虎尾巴的力量,用粗尾巴这种夸张的表达手法来展现老虎尾巴的力量之大。由此,彩陶坡出土蚌器是一件非常典型的赵宝沟文化蚌虎,而不是龙。
展开剩余85%图1 蚌虎,彩陶坡遗址出土,赵宝沟文化,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图2 蚌虎,赵宝沟文化,德辅博物馆藏
图3 玉虎,东北史前玉器研究,私人收藏
接下来我们再看5000-6000年前,这一时期是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,可以发现玉猪龙、C形龙这些人尽皆知的重要证物。然而,玉猪龙真的是龙吗?我们首先观察玉猪龙的刻画细节(图4、5),可以发现玉猪龙的共同要点:大大的耳朵;鼻子上方的横向褶皱;辽博这只猪龙上面刻画有明显的獠牙。综合以上三个要点,可以确认这些特点是猪的典型特征,由此可以明确玉猪龙是猪而非龙。
那么古人为什么没有再雕刻猪腿猪尾巴呢?这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艺术表达方式,已经表现了猪的重要特征,就没必要非要再把所有的肢体器官都刻画出来了,只用一个弯曲的躯体就高度概括了头部以下的所有。
那为什么辽博的玉猪龙带獠牙,而现在畜养的猪没有獠牙呢?这是因为公猪在畜养情况下历经几千年人为选择,獠牙逐步弱化最终消失,辽博的玉猪龙带有獠牙恰恰说明当时的公猪獠牙还没有完全退化掉。
那为什么古人选头猪做图腾崇拜呢,咋不选鹿选虎这种高大尚的动物呢?这是因为红山先民是农耕民族,不会天马行空的乱想虚拟出来一个动物进行崇拜,也不会把平时接触很少的虎啊鹿啊之类的动物作为图腾崇拜,而猪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,关系到整个部落的存亡,猪是部落繁荣与生存的重要物资,由此红山先民逐渐把猪神化作为图腾来崇拜。
因此说,玉猪龙在当时是猪图腾而非龙。接下来我们再看C形龙,它真的是龙吗?同样,我们来观察其特征(图6),可以发现其要点:长长的头背部鬃毛;大大的杏仁状眼睛。结合发现C形龙的翁牛特旗地处当时还是科尔沁草原的南半部,并没有现在的沙丘堆积。结合C龙刻画特征及当时地貌,考虑C龙为野马图腾崇拜,而非龙。为何是野马呢?因为那一时期人类刚刚开始驯化野马,而且一开始还是用来吃肉的,并不能用来骑行或者驾驭,地点是现在的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,翁牛特旗所处的科尔沁草原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开始训化野马,先民应该是经常能看到野马,野马在快速奔跑时长长的鬃毛深深的吸引了红山先民,渐渐的先民把具备速度与力量的野马作为图腾来崇拜。
图4 玉猪龙 ,红山文化,辽宁省博物馆藏
图5 玉猪龙 ,红山文化,朝阳市博物馆藏
图6 C形龙,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现在看4000年前左右 ,这一时期可以参考二里头的松石龙(图7、8)和石峁皇城台石雕龙纹(图9)。这一时期龙的特点是方形头,有眼有鼻,蛇身蛇尾,形象已经比较具化,与现在的龙形象开始比较接近,但还是有不小的迥异之处。
图7、8 二里头松石龙,二里头文化,中国考古博物馆藏
图9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纹,石峁文化,石峁遗址皇城台
最后,我们来看3000年前。时间来到了商王朝,我们看一只妇好的咬尾龙(图10),仔细观察其角、眼、鼻、口、头、肢体躯干、尾、及身上几何化的的鳞片,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龙形象已经完全定型成熟,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样子,如果我们再仔细看它一次,在它的身上,依稀还有着玉猪龙的影子。
图10 咬尾玉龙,殷墟妇好墓出土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
结语:龙,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,一道从远古走来,玉猪龙、C形龙这些古老图腾曾经崇拜的都不是龙,但伴随着中华民族多源汇聚成一体的进程,它们又成为了龙图腾形成完善的重要元素。龙,它是有千面的,它来自红山,它来自凌家滩,它来自石峁和二里头,它来自每一个溶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部落,伴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,龙形象也逐渐成熟完善。玉猪龙,它曾经不是龙,后来,它又成为了龙。玉猪龙,取名如此巧妙,冥冥之中,早有天意。
免责声明:本文所阐述论点只代表个人观点 ,致力于以古物为依托解读人类文明密码,由于学力有限,纰漏在所难免,欢迎同好指正,谢谢。
发布于:江苏省